“我是IN人,是MBTI(人格类型学测试)的IN,代表内向和抽象。”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为中学生们讲解时,90后陈蔚这样描述自己。接下来的一句话,则引来学生们一阵惊呼:“据说鲁迅也是IN人,是最近各类网络段子里的大红人INFP‘小蝴蝶’。”
陈蔚是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门店运营、上海市及虹口区青年讲师团成员。“很多年轻人来打卡拍照,拍完就走,对书局背后的鲁迅故事、虹口红色历史知之甚少。”陈蔚初到时的观察,让她陷入思考。如何让文化地标不只是网红打卡点?
“虹口文化宝藏很多,我想做那个挖宝人。”这位1996年出生的姑娘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以理论宣讲为桥、文创设计为媒,让虹口的红色基因与海派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活”起来。
让理论与青年同频共振
陈蔚是土生土长的虹口人,“这里以前是新华书店,我读书时就常在这里买书”。好似冥冥中自有安排,2022年,当她听说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在筹备招人,便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这家承载着记忆的书局,全程参与了书店焕新开业的过程。
“实话实说,我以前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停留在书本上的‘背诵全文’,是一个严肃古板、不那么让人亲近的形象。”陈蔚说,“转变源自网络。我有一个很喜欢的B站百大UP主,主讲鲁迅的故事,让我对鲁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这个IN人,更乐于和大家分享这些有趣的知识。”
为了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陈蔚策划设计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创意理论课程,涵盖推理解谜、盖章打卡、互动问答、影视作品演绎等类别。“宣讲是单向输出,我想做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让大家不仅听故事,还能参与进来。”她不断创新“大先生的会客厅”系列活动举办方式,邀请大家到多伦路等鲁迅生活过的场景中品读他的作品。“我希望‘会客厅’是开放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与虹口文化的连接点。”目前,“大先生的会客厅”已举办25期,线上线下累计覆盖1.8万余人次。
去年6月,陈蔚加入了上海市青年讲师团,研发市级课程一节、区级课程三节,累计参与宣讲活动49场,线上线下覆盖3500余人次。陈蔚的宣讲有一个鲜明特点,善于用年轻人熟悉的话语解读历史人物。她用流行的MBTI16型人格理论分析鲁迅,认为鲁迅可能是INFP型人格(调停者型)。“鲁迅是情感很丰富的人,是非常内敛的人。他也是一个表达者,如果碰到不公平的事,他都会第一个站出来。”
陈蔚还善于挖掘鲁迅生活化的一面,“他也会迟到,迟到后在课桌上刻‘早’字;他喜欢看小人书,还会在书上画漫画……我觉得他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宣讲形式轻松有趣,陈蔚在内容准备上却一丝不苟。为了确保准确性,她购买了豆瓣读书会员,下载了鲁迅全部著作。
用文创让文化可触摸
“除了‘说’,还得让文化可触摸、可携带。”陈蔚将虹口文化符号转化为文创产品,让文化以更轻盈的方式走进生活。
陈蔚的设计灵感,来自虹口的烟火气与书卷气:摘取内山书店的账单、鲁迅的名言警句,设计出原创帆布袋;提取鲁迅小道建筑元素以及鲁迅作品纹样、颜色元素,设计出书衣、香袋、徽章;以书局的建筑轮廓为底,设计出产品礼盒外包装。“每款文创都要有虹口基因,让使用者拿到手就会好奇,这个图案背后有什么故事?”
2024年上海城市博览会上,陈蔚设计的一款原创帆布袋作为“虹口礼物”亮相,成了展会的“小明星”。这款设计原本是为鲁迅小道科普活动打造的特色纪念品,后在原帆布袋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增添了鲁迅名言、卡通建筑形象等与世界城市日主题相关的元素。如今,陈蔚已设计了10余款虹口主题文创产品,每一款都成了传递虹口文化的“小小载体”。
近几年的经历,也让陈蔚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已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2023年,在一场“年度书籍书评征集活动”中,陈蔚结识了来自鲁迅故里的林小姐。她们聊鲁迅、聊读书、聊爱好、聊民俗,十分投缘。作为书评征集活动的获奖者,书局特意赠送林小姐一本《繁花》,并为她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庆生仪式,让她“过了一个20多年最难忘的生日”。
在虹口这片文化沃土上,陈蔚和她的伙伴们正用青春和创意绘就文化传承的新图景。“当代青年要做‘桥梁’——把历史讲给同龄人听,把虹口的文化用新方式传播出去,让传统不‘陈旧’,让创新不‘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