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中人
渐江画像
渐江是安徽歙县人,生于明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歙郊西干五明寺,时在清康熙二年(166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阳历一月十九日)。清顺治四年(1647年)也即明永历元年,(1647年10月朱由榔立于肇庆改元永历),渐江三十八岁,在福建剃发,从古航为僧。渐江在出家前,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渐江出家后,法名弘仁,字无智。还经常写“渐江学人弘仁”。经汪世清考证,渐江为僧仅十八年,终年五十四岁。
抗清与当和尚
崇祯十七年(1643年)甲申,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即现在的景山)。李自成在武英殿称帝,旋即败退,终于覆没。四月,清兵入关,占领北京。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第二年才改元弘光(1645年),五月,清兵破南京,朱由菘逃芜湖,被清兵所杀。歙县金声、江天一、汪沐日等先后组织人民武装起来抗清,失败后英勇殉国。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九月,清兵占领歙县。渐江随老师汪无涯经富春江、越仙霞岭入闽,后居武夷九曲溪。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入闽,唐王朱聿键被杀。1647年渐江剃发为僧。
汪世清说:“渐江是一位富于民族思想的画家,他的去闽可能就是参加当时的抗清运动,而当隆武政权覆灭以后,才不得已而遁入空门。”他的出家实在是对清兵入侵的一种反抗行动。这一评定我认为是正确的。
程守在《念江鸥盟》一诗中写道:“家世全非肯作僧”。鸥盟是渐江未出家前的“字”,这首诗当是程守得知渐江已当了和尚以后写的。又如洪珵 所写诗:“故乡多难后,曾谒武夷君”,渐江是在清兵入歙以后,才去武夷的。“去落一冠发”、“野性鹭鸥群”,渐江到武夷以后才剃发为僧。这是当时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只能这样做的:一是“硬抗”,像金声、江天一等人一样,执干戈以卫社稷,英勇而死。一是“软抗”,和渐江同时从古舫剃发为僧的还有汪沐日、法名弘济。这都是受时代的阶级局限。但是,这对于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画家,都是至关重要的考验。渐江是受得起历史的考验的,值得我们好好向他学习。
渐江人品高“不干世誉”“善游精鉴”
渐江、石溪、石涛,人称明末清初“三高僧”,他们的画,三百多年来,都有很大的影响,黄宾虹认为:“渐江成名最先,画犹高逸。”“石溪整严,石涛放纵,揆之笔墨,各有专长。”“咸多心得,不落凡庸。”这是就画而论的,至于人品,那就各有不同了。石涛原是朱明贵族,入清以后,“天子呼名,将军长挥”,甚至“和光同尘,不甘岑寂”,未免气节有损。石溪少时剃发为僧,住牛首山,自谓“老来通身是病,废去笔墨若干年”,并且住在南京,酬应权贵,不能集中精力,不像渐江“不干世誉”“善游精鉴”,师法古人兼师造化,所以成就要高。
人才辈出,对渐师评价最高
渐江生于乱世,受到满族统治者的压迫,政治上十分痛苦,不得已而遁入空门,啸遨于武夷、黄山、白岳、匡庐之间,作画是他表达感情的一个方面。但在当时,就山水画而论,却是人才辈出,是承先启后的一个重要时代。
和渐江同一个时代的有一批出类拔萃的画家和思想家:比渐江年龄大的有程嘉燧、李流芳、萧尺木、金声、江天一,比渐江年少的有方以智、周亮工、查士标、梅清、孙逸、汪之瑞、雪庄、罗聘、程正揆、汪沐日、程邃、龚贤、戴本孝、朱彝尊、王渔阳,以及石溪、石涛……等。不管是长辈还是晚辈,对渐江评价都极高,特别是后来的黄宾虹。
石涛言:“渐公游黄山最久,故能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风骨泠然生活。”“风骨泠然生活”,这个评价十分准确。
萧尺木言:“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渐师归故里,结庵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诚画中之三昧哉!”
程邃言:“吾乡画学正脉,以文心开辟,渐江称为独步。”
许青岩言:“吾乡百余年来,画苑一灯!”
学习古人与兼师造化的关系
黄宾虹言:“宣、歙旧族,收藏宋元画既精且富,而购置元四家(黄公望、吴仲圭、王蒙、倪云林)之画,价增倍蓰。”王鸿绪云:“三十年来元画价昂,大抵吴人(苏州一带)滥觞,而徽人(徽州一带)导之。”歙之丰溪吴氏(吴伯炎兄弟)搜罗倪画,当时最盛。张丑《清河书画舫》载:“倪高士《幽涧寒松图》,详其风格,盖晚岁笔。此图收藏得地,纸质如新,笔墨精好,神采焕然,今在丰溪吴氏。”又云:“倪清閟(云林)《东岗草堂图》、《汀树遐岭》小幅、《吴淞山色》大轴,皆是元镇极品,近归溪南吴氏,未及见之。”黄宾虹言:“渐江与溪南吴氏,交谊最笃,里居相近,凡时贤未及睹者,皆得见之。”所以,渐江得观古人真迹,他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董北苑(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子久(公望)隐虞山而写虞山;郭河阳(熙)至取真云惊涌以作山势;固知大块自有真本。”渐江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是根据真山水创作出来的,所以学习古人应兼师造化。黄宾虹认为:“要成为大家,必须对古人之画,先观其法;既明其法,尤当发愤专于功力,贯通融会而神明之;集思广益,兼有众长,上下古今,成为已有。”
黄宾虹又说:“渐师之画,初师宋人,游迹所至,莫不模写,泉源水口,曲折自然,横岭直峰,晦明合度。”这就是说:以宋画观察自然,又从自然之中形成自己的画法,既石涛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之意也,这样学习,才能有自己的创造。黄宾虹又说:“至于树石参错,郁勃轮囷,无一不从范宽、郭熙、李成、荆浩、关仝规矩而出,非若后人临摹章法,仿效名家,前后搬移,自矜变换,干皱湿染,徒夸世俗而已。”黄宾虹说渐江画中的树石无一不从范宽……等大名家“规矩而出”,又不若“后人临摹章法、仿效名家,前后搬移,自矜变换……”,岂不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艺术不是照抄自然,要比自然为高,“高”在哪里,高就高在“无一不从(好似)范宽……等”“规矩而出”,讲的是“规矩”,这种“规矩”是“范宽……等”从自然概括出来的“典型”。既不是照抄古人,就应该是以古人的画法为“规矩”,而对自然有所剪裁、选择和提高。黄宾虹说:“明亡后,渐师画武夷、黄山、白岳、匡庐诸山,云烟卷舒,得其真目。”这就是渐江法古人之法以写武夷、黄山、白岳、匡庐诸山所创造的渐江独特的风格。
黄宾虹说渐江学习元季四家:“莫不精妙,独仿云林,尤为擅长。”可见学习古人,第一是要学精,第二是要有所选夺。
“家在黄山白岳间”
“渐江”本来是地名。黄宾虹说:“渐江之水,黄山在其北,白岳在其南”。渐江有一印:“家在黄山白岳之间”,黄宾虹也刻过“家在黄山白岳之间”一印,他们都是同里。
黄宾虹说:“渐江初学唐宋,继效倪云林。”“初学唐、宋,”可能是指未入武夷之前就已开始;又说:“有唐之细而去其纤;有宋之粗而去其犷。”黄宾虹说:“又得纵游名山,选武夷、匡庐诸胜,黄山白岳,瓢笠入淹,师古人兼师造化”,只学古人笔墨还不行,还要兼师造化。
渐江“家在黄山白岳之间”,白岳就是现在的齐云山(在休宁县境),徐霞客二次游黄山,都是先游白岳。渐江到武夷以后,画为之一变。返歙常栖静黄山,画也更高,至于游庐山是在逝世前的半年,对渐江影响不大,也来不及在艺术上加以发挥,便去世了。他画中未见画白岳。对他震动最大的首先是武夷,得力最深的当是黄山。
渐江去武夷,正当盛年,在他去武夷之前,虽“家在黄山白岳之间”,可能还未上过黄山——因黄山山高路难行,上黄山不易,这种情况在过去不足为奇,就是现在也有不少住在黄山附近的老百姓、甚至干部,未上过黄山。因渐江未上过黄山,先见武夷,所以即被武夷九曲溪的雄伟玮丽所震惊:“造物何锺九曲溪,曜峰腴壁阙玻璃;道人笔载篷窗纸,双目瞠瞠未敢题。”“双目瞠瞠”十分形象的写出青年渐江被武夷九曲溪吓得两眼睁得老大老大的。
渐江在《武夷岩壑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中题道:“武夷岩壑峭拨,实有此境。余曾负一瓢息其地累年矣。故敢纵意为之。渐江学人弘仁。”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渐江在武夷“负一瓢”,生活是极端艰苦的,“息其地累年”,武夷夏天极热,冬天甚冷,“息其地累年”,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王不庵于庚子(1660年)八月曾偕渐江游黄山,(当时渐江五十一岁),有一段很生动的记载:“偕渐江老衲入自汤院,(可能指的现在汤口镇,或即黄山宾馆温泉)经白龙潭,溯丹涧,踞虎头岩、醒酒石(现叫醉石),由鸣弦泉、藏舟壑再折桃花涧,返宿桃源狎浪阁;(现在的宾馆区)上慈光寺,(徐霞客是从人字瀑的石壁登慈光寺的,现在壁上尚留有石磴痕迹;当年渐江,也只能从人字瀑上慈光寺。)拜普门大师塔;塔后累蹬而上,丛木苍郁,天光全移,穿援其中,但有酣绿,如寒鱼泳木参,折折不尽。因笑谓渐公曰:‘我辈如是,不知谁为濠上观?且作山灵供养可也。’及抵文殊院(现称玉屏楼),左天都,右莲花,苍然天半,群峰腋侍。坐石台,见远峰万迭,罗拜于前。暮色已合,渐公犹卧石不忽去。是夜宿文殊院。破晓,渐公呼起观云铺海。又下莲花涧,蹬云梯,由天平石工登始信峰,走西海门,由白沙岭观九龙瀑布,(现在要从云谷寺经苦竹溪才能观九龙瀑),再入桃源,一浴而别。”
汤燕生言:“渐师寻山涉泽,冒险攀跻,屐齿所经,半是猿鸟未窥之境;常以凌晨而出,尽酉始归;风雪回环,一无所避。”
王不庵所介绍的,渐江登黄山所经之路,和现在登黄山基本相同;不过现在路修得更好,有些极险要处都加以铁栏杆,或路基加固、加宽,有些要穿石洞才能通过的地方也不必穿洞了。汤燕生所介绍的,是行人不到之处,这是渐江长年累月都要去观察和体验的地方。
文殊院僧宝月曾告诉汤岩夫:“渐公登峰之夜,值秋月园明,山山可数。坐文殊石上吹笛,江允凝倚歌和之,发音嘹亮,音彻云表。俯视下界千万山,山中峭绝,惟莲花峰顶老猿,亦作数声奇啸。至三更,衣感益单,风露不可御,乃就院宿。”这是渐江体察黄山的一段生动写照。
渐江游庐山,是在1662年冬至1663年初夏,王雄右为渐江准备粮食,余子敬为渐江背行李,吴圣卿送给他一把筇竹做的手仗,还送给他一件羊皮袄御寒。渐江从鄱阳湖至庐山住了约半年,观赏了香炉、五老峰悬崖瀑布和昭明读书台、白鹿书院。
渐江自庐山归,过丰溪,吴不炎兄弟留渐江住旬日,循溪流放筏西干,携先世所藏王羲之《迟汝帖》真迹及宋元逸品书画数十种。饭后,江允凝(吴氏的女婿)呼舟贳酒就荫石淙,“灌木被潭,澄沙泛碧,风生几研,不暑而秋,饮茗焚香,纵观移日。评赏之余,佐以雄饮。不炎命小史度曲,允凝索长笛和之。一时溪山翰墨,辐辏胜缘,丝竹清音,咸臻妙丽。少焉,夕阳告住,黄岳弄云,光怪陆离,摇曳万状。渐公不禁解衣脱帽,捉纸布图;允凝就其皋坂,畅劂烟溆,虚中流一舟,以待一兮,写萦洄野泛之致。是集也,叩寂寞而求音,数游鳞而出听;缁素多闲,觞咏无律;可谓极嘉会之徜徉,罄交徒之同趣。绘图既毕,各赋一诗,属余荒率引笔以纪岁月。”这就是许楚写的《石淙舟集图》的跋,写出了渐江当时作画的情况,这是康熙二年农历癸卯六月十六日,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阳历1664年1月19日),渐江便在歙县城郊西干五明寺逝世了,终年五十四岁。他的生活过于劳累和艰苦,否则,还可以多活若干年,实在可惜、可叹。
渐江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根据黄宾虹的概括,有七个方面,我们应向渐江好好学习的:
一、师古人兼师造化:
渐江《倡外诗》:“迂翁(倪云林)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渐江笔墨以倪云林为师,这是他自己说的。但是,如果师古人而不兼师造化,就会象黄宾虹说的:“而徒事临摹,易滋流弊,相沿日久,枯赢结涩,嗣响无闻,良可慨也。”
二、画家学习书法的重要性:
黄宾虹说:“不习书法,画不易高。”倪云林、黄公望树石全用法书,钗脚漏痕,籀篆飞白,八法之妙,透入画中。倪云林书法古厚,书法学颜鲁公,得其神似。渐江书法也学颜鲁公,“笔笔用中锋,均自籀篆而来。”
三、学习应刻苦以求神似:
黄宾虹说:“画贵神似,不取貌似;非不求貌肖也,惟貌似尚易,神似尤难。人人畏难,徒习其易。”“古人兀兀穷年,专心求学,岂肯浅尝中辍,苟能朝斯夕斯,锲而不舍,而后知糟粕之外,尚有精华。”“渐师画松不似黄山卧龙松,是其笔墨高处,令人见笔不见松,谓为不似固宜。”
四、画家贵在胸有邱壑:
黄宾虹说:“后之学渐师者,非不极意经营,而乃愈似愈远,曲务形肖因为失之。”又说:“即谓渐师似云林,亦非知已。”倪云林长期生活在太湖水乡,渐江生活于武夷、黄山,生活不同,画法虽同而易,故有突破。黄宾虹又说:“有人谓渐师专学云林者,因其简谈,全属皮相之论。”他指出:“是不明画有笔墨,而并不明画有邱壑之言也。”
五、学习渐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石涛言渐江画:“风骨泠然生活”。黄宾虹说:渐江“若其徒学云林,则必如后人之学渐师,全是骏钝而不足观矣。故谓黄山为渐师胸中所弃藏之邱壑可也。”黄宾虹可谓了解渐江,但黄宾虹也画黄山,全不似渐江所画之黄山,而是黄宾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今之学黄宾虹者,同样也是“愈似愈远”,道理是一样的。黄宾虹于甲戌(1934年)之秋,偕若婴(黄宾虹夫人)一跻披云峰,归理游稿,出箧中所藏渐师画轴,披览之余,他深深感慨的说:“渐师寄怀黄海,极奇峭玮丽之观,本其幽淡天真,以写崚嶒邱壑,不为平远而为深远高远,于元人之外,特创一格,笔墨丰润,气韵清超,举吴门,渐江画浮靡犷俗之习一洗而空之。此正董巨法乳嫡宗,传其精神,不效其面貌者也。独怪后来临摹古画之徒,恒喜其貌似之易,而畏其神似之难,以貌似者尚可求于章法之间,而神似者必当超于笔墨之外。貌黄山之实境,参元画之虚灵,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千变万化,神趣无穷,痼疾烟霞,融会贯通,虽倪迂(云林)犹有未足。”值得注意的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虽倪迂犹有未足”,只有这样,才能超过云林,创造渐江自己的独特风格。
六、画难于用减,非以境减,减之以笔:
程正揆言:“画不难为繁,难于用减。”减之力更大于繁。黄宾虹说:“非以境减,减之以笔。”赵孟兆页言:“石如飞白木如籀”。黄宾虹言:“虚实兼到,苍润自然,有轻裘缓带之风,无剑拔弩张之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极高境界。
七、画品与人品有关,人品要高:
黄宾虹言:“黄大痴(子久)僧渐江皆自称学人。学者非云復古,取古人之长皆为已有,而自存面目之真,不与人同。”在“三高僧”中,就人品而言,渐江比石涛、石溪人品高。当渐江还是少年,董其昌、陈继儒即来歙县,名声极大,但渐江不受笼络,很有自己见识。黄宾虹自己,到了垂暮之年欣逢全国解放,还声称要做“学生”,从头学起。渐江和黄宾虹都是一生学而不倦,精益求精。他们都善于用渴笔。黄宾虹说:“倪迂(云林)渴笔,墨含渣滓,精洁不污,厚若丹青,其后帷僧渐江得其趣。”应该说:黄宾虹也是运用渴笔的能手,所以出笔厚重,力透纸背。在明万历中,“当时鉴藏之家,共厌吴门、浙江两派习气,近乎恶习俗。”黄宾虹说:渐江“苦心孤诣,迈古铄今”,“文章道义照耀当世,人品既高,志在千古,友不妄交,一与世之声华标榜,党同恶异者,迥然不侔”。明甲申,崇祯自缢,清兵入关,南京小朝庭腐败无能。明亡,清兵占领江南,和渐江同时的有很多朋友都投笔从戎,英勇殉国;清兵入歙,他毅然去闽;当是时也,渐江去闽,原为报国,但到闽以后,隆武政权覆灭,渐江从古航剃发为僧,保持明遗民气节,此后返歙,隐遁黄山。程邃在明亡后,也自称明遗民,都是有民族气节的人;他劝渐江返俗,渐江义无反顾,以画家终其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结婚,不是一般和尚所可比拟。呜呼,此我们应该向渐江学习的大义大节者也。余曾为诗曰:“元人笔墨已难寻,几人识得垢道人?倪迂出没烟波里,渐公法古能铄今。”
总结
我们和渐江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他生于明亡、清兵入关,民不聊生之时,只好栖静黄山,以愤激的心情忘情云海,托意山水以励后人。我们与黄宾虹也有不同,他大半生在旧社会过生活,将近垂暮之年双目失明仍然勤奋作画;后来两眼复明立志要从头学起,多么可贵的品质。黄宾虹是一位伟大画家,他著作等身,二十大册的《中国美术丛书》几与鲁迅全集的文字相等,为后人揖录了所能揖录的美术资料,就以研究渐江而论,他的功劳也是不能磨减的。
渐江黄山图册
弘仁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的感受。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标在题弘仁山水画云:"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弘仁的山水画,无论册页小品还是长篇巨制,或实地写生,或构思取意,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弘仁《黄山图》册共六十开,是弘仁在黄山安札下来,游遍黄山每一角落,或对景写生,或回去默写,所画之景,气节分明,历经寒暑。画六十处风景点,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清人杨瀚言:"于极瘦削处见丰腴,极细弱处见苍劲。"
弘仁 黄山天都峰图 南京博物院藏
渐江黄海松石图
弘仁 黄山图轴 婺源博物馆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弘仁《黄山图册》之一
——来源 | 月雅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