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汤清发创作的长篇小说《心灯》,讲述了一个献身乡村教育的青年大学生的故事。主人公舒山根从小父母双亡,是全村人把他养育成人,供他读书,成了一名大学生。所以他毕业后,克服种种困难,毅然回到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回报乡亲们的养育之恩,最后积劳成疾,将生命定格在自己的讲台上。作家自己曾经从事过多年的乡村教育工作,对乡村教师的生活特别熟悉,深有体验。他以浓厚的情感、鲜明的态度、生动的叙述,赞美那些奉献在农村第一线的乡村教师们,突出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和时代荣光,努力塑造这个光荣群体的代表人物——舒山根的典型形象,提炼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主题,是一部思想厚重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首感人动听的乡村教师之歌。
一
小说一开头,就把临毕业的大学生舒山根推向了矛盾的风口浪尖。他学财会,凭自己优秀的专业成绩,完全可以在省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他执意回乡从事教育事业。女朋友柳芳菲想不通,好朋友方鸿鑫、罗曼丽也想不通,柳芳菲的父母更是坚决反对。虽然山根最后成功带着爱人芳菲,奔赴河南邓州禹山沟村小学校,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如此坎坷崎岖。小夫妻在禹山沟学校工作5年,成了优秀教师,而且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儿子志远落入河中。山根先救起同时落水的儿童高鹏飞,等他回头再救儿子时,志远已被冲远,不见踪迹。两天后,乡民发现了志远的尸体。夫妻俩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家庭矛盾也剧烈爆发。在芳菲家长的强烈干预下,山根的家庭处于破裂状态。为挽救这场危机,山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企业家鸿鑫、曼丽夫妇也出来调停。他们把芳菲安排到邓州的分公司,也让山根处理完学校的事情后,赶紧调回城里,矛盾得以缓和。
实际上,山根在禹山沟学校的工作,一直需要不断理顺。他这些年在工作中,对山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深入思考,一直主张建立一个特殊群体儿童寄宿部,把一些残障儿童收到学校,由学校统一安排学习、管理生活,给这些孩子公平享受教育权利的机会。同时,他和女老师苏弘阳一起,进行大量调研,探索创建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简易智慧教育》方法,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乡村学校师资紧张,探索创新消耗了他大量精力,他因此无法照顾好芳菲。特别是芳菲再次怀孕后,情绪特别不稳定,越来越无法忍受山根的所作所为,甚至怀疑山根出轨。夫妻关系再度出现危机,山根身心疲惫。
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山根还受到多重压力。第一,他与芳菲的思想距离似乎越来越大,芳菲自从女儿出生后,心态变化很大,不再和他剧烈吵架,但他们已经很少进行交流。这种情况令山根非常不安。第二,芳菲的父母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很看不起这个女婿。虽然他们最后向女儿妥协,不再强迫他们离婚,却常常讽刺挖苦山根的工作,还曾侮辱山根的人格。为了家庭和女儿,山根都忍下了。第三,校长虞潜出于私心,经常给山根设置障碍。他不仅造谣山根与苏弘阳有染,还把工作上的失误推给山根。有一次,一个学生被洪水冲走,引发群体性事件,上面追查下来,虞潜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引诱群众把矛头对准山根。
再大的压力,也没有压垮山根的精神,可是他的身体被压垮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在禹山沟小学奋力打拼10年,把自己的身体拼出病来了。他临终前对妻子说,我去天堂照顾志远。妻子柳芳菲则回到禹山沟学校,担任校长,接续山根的事业。
二
写人民教师的文学作品并不鲜见,不同时代都有同类题材的作品问世。不同时代的人民教师形象,呈现出各自时代的特征,时代风貌不同,意义和价值也不同。时代主题决定了小说的故事走向和思想倾向,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三农”问题看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等战略的实施,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发展民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催生了文学反映时代现实的大主题。
《心灯》关注的是教育问题,看似并不直接表现时代的大主题,但实际上,作家正是从教育入手,通过描写山村教育现状,描写老师们的日常生活,折射出“三农”现实。作品写到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残障学生的上学问题,都是“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因为家中只有一些失去劳动力的老人,乡村空心化,才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父母都在远方城市打工,许多少年儿童还未成年,就必须承担起家庭生存的责任,所以很多人上不了学,如小说中的高鹏飞,父亲在外艰难打工,他只能和爷爷相依为命。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城镇化进程加速,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许多外出打工的村里人居住在城镇,不再回到贫穷的山村,也把孩子带到城里去读书,乡村学校生源严重减少,不得不收缩。这些描写,都折射出乡村社会出现的危机。我们看到“三农”问题在这些乡村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中不断缓解,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加强,进而与时代主题接上轨。
主人公舒山根的感恩,也与这一时代问题相联系。山根回报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实际上深刻反映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国改革最先从农村开始,是广大农民的无私付出,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在改革深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农村为城市改革的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无数像禹山沟这样的贫困山村的农民,用进城打工讨生活的方式,以巨大的劳动和微薄的收入,将许多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使中国具备了国际竞争力。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三农”的历史性贡献分不开,没有“三农”的现代化作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就无法实现。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农村都处于无法摆脱贫困的状态,农民也一直被看作是弱势群体。从这个层面上看,城市对乡村是亏欠的,城里人对农民是亏欠的。
这种亏欠在小说一开头就被传递出来了。打工者高之雨被老板欠薪、被老板看不起,反映出了某些城里人自视高人一等的心态。芳菲的父母一直瞧不上舒山根,强硬反对女儿与之交往,他们觉得山根虽然是大学生,到底还是山里人,不配进城里人的家门当女婿,城里人的傲慢与山里人的质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社会观念、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典型地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关系落差。
只有认识到现实中的社会矛盾和碰撞关系,我们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心灯》这部小说描写乡村教师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小说主题的厚重性——乡村教育是摆脱贫困、改善民生、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长篇小说《心灯》正是在破解“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距的时代背景下,讲述乡村教育的故事,深刻揭示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塑造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新时代人民教师舒山根的形象。透过这一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看到我们社会的进步。
舒山根一直生活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从他毕业后选择回到乡村开始,就被严重误解。他无法向自己的女朋友和她的家人解释,为什么当所有人都在寻找各种机会逃离乡村、融入城市生活的时候,他却偏要做一个生活潮流的逆行者,回到乡村当一名老师。在一个带有偏见和傲慢的社会里,正确的行为往往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山根的想法在乡村里很正常,到了城里人那里,就会被嘲笑、被奚落、被否定。他更无法向他人解释,为什么在儿子志远落水身亡后,他还是不能离开乡村,还要冒着夫妻离婚、家庭解体的风险,继续坚持走下去,直到他去世后成了英雄,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可以说,他就是顶着社会的偏见砥砺前行,显示出自己的英雄本色。
很显然,作品在塑造舒山根这一乡村青年教师形象时,突出了他性格中几点与众不同的品质,以见出人物的精神。第一,他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的人生理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有一种听从党的号召,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创造人生的政治自觉。眼下中国农村特别需要教育扶贫,特别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他必须勇敢站出来,到斗争第一线去。正是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支持着他不愿意向世俗理念妥协,不愿过平庸的生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乡村的艰苦生活以及种种磨难,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他的热情,更加夯实他的责任心,使他成长为真正的共产党员。第二,他有超越自我的“大爱”。作品中有一个重要情节:儿子溺水死了,家庭面临解体。岳父岳母软硬兼施,逼他放弃学校教职,回到城里担任大公司的财务总监。他总是找借口拖延,最后在看到乡村孩子们可怜巴巴的眼神时,终于明白自己属于乡村,所以向村支书做了保证,一辈子不离开乡村,由此再度引发家庭的剧烈冲突。他的做法看起来很不近人情,连芳菲都怀疑他是不是因为从小失去双亲,长大后失去了爱家庭、爱家人的能力。然而,当我们读到他对孩子们时时放心不下的细节时,就会感觉到,他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心理疾病,而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他内心里时时亮着一盏心灯,表明他内心的大爱。他爱家人,更爱乡村那些穷苦的孩子,乐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大爱”的事业,永远点亮“心灯”。与朋友鸿鑫相比,他的境界要高出许多。鸿鑫只是热心做慈善,不会真正投入改变孩子们命运的斗争,而山根则是一个伟大的“殉道者”。第三,他有强大的内心。他的想法有时很朴素务实,在劝鹏飞去上学时说,就是将来出去打工,也得有打工的本领。而更多时候,他想的是要点亮孩子们的“心灯”,让孩子们心里也有一盏亮堂堂的灯。小说写他努力推广“简易智慧教育”,就是“坚持以爱为本,运用各种优秀品质点亮孩子们的心灯,启迪他们的智慧,唤醒他们的‘内驱力’”,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强大、不怕挫折,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诸多艰难险阻。他本人就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的人,一旦认准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整部小说的情节安排,都在考验山根的内心,一点也不轻松。只有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才能经受住生活的考验,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舒山根性格的挺立,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柳芳菲这个女性人物也写得很真实,塑造得很成功。作者本意是想把她写成一个温柔善良的知识女性,确实,在择业问题上,她让爱情占了上风,不顾父母反对,和山根一起回到乡村当老师。但是儿子志远出意外后,极度的痛苦使她的性情起了很大波澜,变得易怒敏感,经常失去控制、大吵大闹,埋怨丈夫、为难丈夫,还一度和父母联手,准备与山根结束婚姻关系。这个时候的柳芳菲反而更加真实,更加符合人性的特点。面对丧子的命运打击,山根忍住了痛苦,芳菲则需要把痛苦释放出来,这也是一种自我治疗、自我调整、自我救助的方式。作品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人物个性,让这个温柔的女性展现了不温柔的真实一面。
然而,芳菲性格更为真实的地方在于,她最终从痛苦迷惘的心理困境中走了出来,恢复了女性的温柔。她也有一盏心灯,一旦点亮,光芒四射,照映出她的性格。夫妻俩的心终于慢慢融在一块,相互照映,相互理解,更多时候是她默默管着这个家,支持着山根的工作。女儿出生后,她也更加成熟,性格更为沉稳,识大体、明大义、能担当、有大爱,成为家庭的支柱。当她回到儿子和丈夫所在的乡村,担任禹山沟学校的校长时,她的形象和品格得以进一步升华,从而光芒四射。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