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旗(笔名舟扬帆)所著长篇报告文学《万物葱茏》,以“一瞬百年”的历史大视野观照自1929-2023年的革命老区大别山金寨的乡村理想。近些年来有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山乡巨变”的非虚构叙事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风景,但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历史纵深感,一种非凡的非虚构品格,一种可贵的纪实探究精神。
首先,《万物葱茏》以恢弘的历史眼光,取历史大视野,凸显出“一瞬百年”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文本聚焦贫困的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家并没有从当下金寨的现实与生活现状起笔,而是将笔墨一直向前延伸,延伸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金寨红色革命甚至更早的晚清和民国时代。这有点儿类似于柳青的《创业史》。《创业史》侧重于在历史变迁的大逻辑中突显新旧时代的差异,旧时代个人发家创业的艰难与不可能,新时代互助合作带来创业的希望与成功。《万物葱茏》则以真实的故事、人物、命运的探寻与书写,演绎出乡村理想如何实现的历史经纬与现实图景。《万物葱茏》以“乡村理想”为经,以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百姓的故事、命运为纬,真实而具体地描摹出“乡村理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形态及其方式。尤其是革命老区的百姓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年代以及改革开放时代,他们做出的贡献、牺牲是巨大的,乡村理想的最终实现,他们是具体的践行者,是历史的承担者,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
其次,《万物葱茏》以百姓的个体命运为观照,在个体命运的历史遭际中体现“乡村理想”的历史进程。文本没有主题先行或仅仅对时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进行审美化、形象化的编码,而是直接走进了金寨百姓个体生存命运的历史与现实。在引子中,作品纪实性的叙述就是从金寨县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周维炯个体命运开始的。文本中无论是红色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还是新中国成立建设时期的人物,以及当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现实人物,都被作家以朴实细腻的文笔活生生地还原在读者面前。作家也深切地意识到,仅仅从正面、崇高、使命、信仰等维度诠释社会革命的发生学原理和乡村理想的历史化追求还是不够的,必须要依据真实的历史,还原历史本身和人性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甚或悖谬性,才能廓清层层叠叠的历史迷雾,抵达鲜活的历史与现实。
再次,《万物葱茏》以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交错叙事,映射历史与现实的因果关联,捋清了“乡村理想”的历史纹理与前行的方向。文本从历史追溯开始,在历史进程中考量“乡村理想”实现的可能及其路径。从这篇长篇报告文学的整体结构框架来看,作家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现实进行链接与并置,就是想告诉读者,当下的现实是如何从历史走到了现在,历史之“在”与现实之“在”是无法割裂的。同时,《万物葱茏》就非常显著地展现了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品格。开篇伊始,就以“历史的三种讲法”表明作家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采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叙事,更是体现了作家对乡村理想历史/现实脉络的深度发掘与勘查。历史与现实彼此映射,相互建构,历史蹚出一条走向现实的必然路径,现实回馈历史以乡村理想图景的最终显现。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长篇报告文学《万物葱茏》以“一瞬百年”的大视野展现了乡村理想由理论到实践的历史纵深感与沧桑感。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乡村理想正开出绚丽的花朵。草木葳蕤,万物葱茏。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中国乡村理想的一个缩影,它既是大别山的,更是中国的。
(《万物葱茏——一瞬百年的乡村理想纪事》周旗/著,刊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2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