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似璧》:书写女性的坚韧与光华

时间:2024-07-25 11:00:09 编辑:fmz
分享至

张欣的写作与时代同行,为广州赋影。她津津有味地讲述了普通人起伏跌宕的创业故事,孜孜不倦地“深描”广州的地方性知识,静水流深地塑造独具光芒的现代女性。新作《如风似璧》(花城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3月推荐书目)标题的灵感,来自太极拳“如封似闭”。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是吴氏太极拳的第九式,“呈马步、双手收回后再推出,很能反映出广州人的低调、隐忍、力道而不喜张扬的个性。以至于咏春、叶问出现在广东是不奇怪的,其中大有深意”。

近代以来,中外文化的遇合与碰撞,形成广州独具一格的文化气质。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指出应该从世界视野而不是“乡土中国”的视野来衡量广东,漫长的海外通商历史决定了广东对近代中国的独特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湾区获得新的发展契机,这里不仅是高科技快速发展之地,也是全球文化荟萃、观念对话、价值融汇之地。近年“新南方写作”引起热切关注,是在全球史观背景下催生的整体性思考,期待超越陆地与海洋的疆界重述南方的文学地理,探讨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的遇合与再造,呼唤新的叙事伦理。《如风似璧》是作家的创造,也是时代的创造。风,不仅是自然的风土、风物,也是人的风骨、风雅,更是时代的风气、风流。

饮食文化带动了湾区乃至南方文化的重新想象。饮食的开放与创新程度是地方文化精神的标志,热腾腾的饭蔬中藏着生活的诗、人间的情。《如风似璧》写到蛇羹、黄埔煎蛋、牛腩粉、炖品糖水、各种精致的糕点,共八十多道。有高端的九如海鲜舫,有路边的走簋档、宵夜大排档,尽显广府文化的包容、活力和弹性。就是在对饮食文化的深度思索中,作者触到了千年商都的精神流变。她并不依仗小说家的虚构能力“凌空蹈虚”,而是进行了扎实的文献梳理和踩点工作,大到街头码头,小到空间的点缀、点心的气息、书画的细节、信物的新旧、人物的衣着与阅读的内容……细微处的落实奠定了张欣对广州的深度理解。

作品书写的是1932年至1942年这个时间段的广州。当时,书局开始兴盛,文化翻译启动,《茶花女》《包法利夫人》等名著广为传播,古老的说书形式也是旧瓶装新酒,西方故事、“五四”新文学和传统掌故同时存在。夏葛女子学校等机构倡导传播女性独立的思想,亦为女性掌握专门知识、进入公共空间提供了条件。启蒙思想的传播让女性觉醒,不断追求平等。城市化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流动性让个体从“熟人社会”中“脱嵌”,像原子般进入以商业伦理支配的市场结构中。契约超越血缘成为人际交往的基础。赘婿苏大阔靠聪慧和诚信支撑起德胜行饶家。家道中衰后,他的遗孀在闹市区开了一家十几平方米的“炖品皇”,依然讲究真材实料,薄利多销。炖品“如封似闭”颇能概括出广府文化蕴含的生意经:和气生财,价廉物美,细水长流。饮食见证了中西生活方式的融合、创意与升华。

商业文化坚信“顾客至上”,这也是作家张欣的信条,讲故事永远是小说家的看家本领,哪怕由于故事化、戏剧性而被视为通俗文学亦在所不惜。张欣对故事的执着、对戏剧性的热情让她能随时在生活中提炼素材。她对影视和舞台剧本的跨文体实践让她与受众保持互动,市场号召力激发了她的故事驾驭力。

这次,她写的是一个回望历史的故事。后人讲述久远的历史,总是以当代精神浇灌过去的经验与情节。《如风似璧》开篇三叹“一丝风也没有”,并以此结尾,形成呼应。女主角苏步溪被相思病折磨得茶饭不思,家里已为其准备后事,幸得贺大夫的理解,以小米熬油悉心调理方得起死回生。她被父亲苏大阔近嫁给了恩师的儿子严瞠,哪知道这位严公子正迷恋另一个女人,魂不守舍。苏小姐的婚姻有名无实,回到娘家,遂决定到夏葛女子学校学医,救助病人,并在自己嫂子生产时实施剖腹产,帮助嫂子和侄女母女平安。共同的志趣最终让她大胆地向心心相印的贺大夫吐露衷肠。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深切的期许和真切的情感。

《如风似璧》不仅细致描写了骑楼、园林等南方景观,还精心描摹粤剧、南音、英歌舞、歌谣等广府文化具体形态。小说叙事成熟,草蛇灰线,弹无虚发,首尾呼应。开篇提到的每一个道具都派上了用场,并以器物隐喻人物的精神境界。比如,剧中人物对梅花琴视若珍宝,用的词是“哄”和“抱”。有人善调蛇羹,其奥妙在于自己亲手植于院落的菊花,这似乎正是主人品格的隐喻。商人同样可以高洁、清幽,宝珍等女佣也在劳动和熏陶中涵养沉静的品格。玉不琢不成器。经历大风大浪的千磨万击,女性在玉成之时彰显出动人的光华,成就丰盈的自我。《如封似璧》书写时代的风霜、生活的艰难、人性的高贵,作家歌颂的就是这种柔韧、沉静与胸怀。

(作者:申霞艳,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