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观众”用镜头忠实记录上海文艺舞台之美

时间:2025-03-18 09:44:25 编辑:sjh
分享至

《凝心聚影——祖忠人舞台艺术摄影集》出版——

“特别的观众”用镜头忠实记录

上海文艺舞台之美

  “我系统的观剧生涯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经常走进剧场,可以和一个‘特别的观众’不期而遇。这个‘特别的观众’个子不高,很壮实,他意气风发,手里总端着一架相机,通常占着观众席过道后的第一排的中间位置。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演员的一举一动,然后‘咔嚓’一声按动快门。40多年过去,那数以万计的‘咔嚓’声化作今天的332张精彩照片,这位‘特别的观众’就是上海文联的专职摄影师,我的好朋友祖忠人。”知名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这样谈道。

  从话剧《于无声处》的第一声春雷,到舞剧《李清照》的魅力呈现,摄入祖忠人镜头中的舞台作品,仿若一部上海文化的“编年史”。不久前,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凝心聚影——祖忠人舞台艺术摄影集》正式面世。该书通过“回眸·新起点”“同行·新世纪”“放歌·新时代”三个篇章,收入祖忠人自1978年至2024年间的332张舞台演出剧照和幕后花絮照片。这些摄影作品囊括歌剧、舞剧、话剧、戏曲、曲艺、儿童剧、魔术、杂技、木偶剧等艺术门类,也记录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还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形象。从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上海舞台艺术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足迹,窥见许多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也能充分感受到摄影器材、技术发展给舞台艺术摄影带来的变化。在日前由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和上海市摄协共同主办的《凝心聚影——祖忠人舞台艺术摄影集》阅读分享活动上,来自上海文艺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评论家、表演艺术家与热心读者齐聚一堂,共话祖忠人舞台艺术摄影成就。

“特别的观众”用镜头忠实记录上海文艺舞台之美(图1)

1979年,话剧《于无声处》剧照

祖忠人 摄

  作为《凝心聚影——祖忠人舞台艺术摄影集》的责任编辑,赵蔚华表示,摄影集中的照片如同一个个生动的音符,共同奏响上海舞台艺术的华美乐章。它们不仅记录了舞台上的精彩瞬间,更通过光影的交织展现了舞台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上海市摄协主席王杰认为,祖忠人拍摄的照片是上海文化历史发展演变的珍贵档案资料。“当我们的摄影作品与历史长河融会在一起时,你就会感觉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价值的。”在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会副主任吴孝明看来,祖忠人所拍摄的这些照片记录了上海文化发展的历程,他既是上海文化的见证者,又是同行者。

  “祖老师见证了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只要有剧场、只要有舞台,就有祖忠人。”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特别感慨,“他有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颗恒心,是有工匠精神的一位摄影艺术家”。昆剧表演艺术家沈昳丽则表示,“祖忠人是40多年来戏剧舞台艺术的见证者,用光影成就一部上海戏剧舞台大家庭的家族史”。

  上海文学艺术院院长胡凌虹认为,祖忠人的摄影作品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也反映了舞台艺术等文艺领域这些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这些影像资料也是后辈研究当代文艺发展史的重要素材,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文艺事业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上海市文联原二级巡视员沈伟民将《凝心聚影——祖忠人舞台艺术摄影集》比喻为一次“美的历程”,“一幅幅照片,是一幕幕难忘的回忆,是近半个世纪上海舞台艺术的时代留痕。一个个精彩的演出瞬间串联起上海文艺工作者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满怀激情展示火热生活的真实历史图景,生动再现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思想情感”。

  “40多年来,我在这文艺名家如云、艺术表演样式纷呈,被称为‘文艺百花园’的充满着艺术氛围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这里每年举行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音乐舞蹈荟萃,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舞台上各类戏剧展演齐聚,还有金秋时节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节集中了当今中外舞台上顶级的艺术表演,这些都为舞台摄影提供了极佳的创作机会,我责无旁贷,全身心地用手中的相机去寻找、发现、记录各类文艺表演的艺术之美。”从满头青丝到如今“奔八”之年,祖忠人依然极其投入地工作着,准时出现在剧场里,穿着摄影背心、端着相机专注地注视着舞台。正如毛时安所感慨,“感谢祖忠人,挽留了时光,挽留了那些和艺术同在的美好记忆”。

“特别的观众”用镜头忠实记录上海文艺舞台之美(图2)

2024年,舞剧《李清照》剧照

祖忠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