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约定》书封。
“只有完成《昆仑约定》,人生才没有遗憾!这是我对昆仑的约定,我写下了戍边战士们经历过的生死考验,他们征衣的胸襟里有个人情愫,更有军人责任。”毕淑敏对记者谈到她的长篇新作《昆仑约定》时说。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昆仑约定》是毕淑敏的第6部长篇,是她融汇自己最重要的人生经历、精心创作成的65万字长卷。
“我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我都七十多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毕淑敏诚挚相告。日前,她与作家梁晓声、评论家施战军等人,从创作过程、军人使命、青春奉献等多角度,进行了一次诚挚的对谈。梁晓声认为,《昆仑约定》是一部在长篇小说题材上填补空白的作品,作家倾注了深厚感情,对当代军旅题材创作有着特别贡献。
《昆仑约定》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军人群像。高海拔战区空气稀薄、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戍边战士们直面种种挑战,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云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戍边战士理想主义的生命情怀。
绘成长卷:四次住院、三次急诊
十六岁那年,毕淑敏怀着满腔热血,从首都北京奔赴西藏阿里边区当兵。她心怀理想主义迎面相遇的是祖国的辽阔疆土,还有高原的严寒缺氧……她与年轻的战友们一起,不畏艰苦的生活、简陋的医疗条件,以青春热血守护祖国边疆。从那时起,“昆仑约定”中的故事便开始了,她为什么选择在70岁时才开始创作这部小说?
创作《昆仑约定》是毕淑敏埋在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她对巍巍昆仑许下的承诺。毕淑敏对记者表示:“为什么我中青年时没有写,是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不能将那些内心的震颤,深厚的感情表达清楚。我想尽可能延至人生暮年,有更从容的心态、更成熟的技艺来完成小说。步入70岁时,我选择开始创作。写长篇有点像跑马拉松,路程很长,且不可松懈,如果再推迟,我担心自己精力不济,写不完了。”
《昆仑约定》回溯半个多世纪前的高原战区历史,毕淑敏叙写的是自己亲历的真实生活,刻骨铭心的情感,从生活积累、小说素材来说都很丰富,很扎实,这对于成熟的作家来说是不是可以驾轻就熟?
然而,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非同寻常,当毕淑敏写完《昆仑约定》初稿的最后一句,感觉身体极度不适,只得连夜赶往医院急诊。诊断结果是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毕淑敏表示:“我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这部长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急诊,医生甚至报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完成了。”
生死考验:军人使命、战友情深
《昆仑约定》特别吸引当代读者关注的是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青年军人形象。郭换金、景自连、楚直、潘容、麦青青……他们心怀神圣的使命,在守卫祖国疆域中奉献着青春力量,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战友情深中也憧憬着纯美爱情,于是使命与感情的交织也是他们面临的真实挑战。
“高原上的每一次出发,都生死未卜。”“军人的爱,一经说出,便是泰山压顶。天崩地裂后,绝不可能云淡风轻回到原点。”毕淑敏以沉稳有力的笔触展现了年轻的战士们在高原严酷环境中,在守卫国界的生死瞬间,勇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毕淑敏在推进故事情节中,有着医学的理性与冷静,文学的敏锐与温暖,她塑造人物时,贴近青年战士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恪守军人的使命,克制个人的情感,她从展露他们内心的波澜中,细致描画出人物的成长曲线。他们有着不负使命的“英雄主义”的坚定,也有青春成长中对自我的探索,他们不是头戴光环的超人,而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女卫生兵郭换金与景自连之间跨越生死的爱,郭换金与楚直、潘容等战友间经受各种考验的深情……他们清澈的爱,炽热的血,只为中国,吸引着当代读者的心灵对话。
《昆仑约定》人物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的处理,尤为出色。施战军在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时说:“我开始阅读小说的时候,带着评论的专业眼光,后来读着读着,整个人被带进小说,情绪、情感、心跳都跟着小说的节奏走。”“毕淑敏通过描写年轻战士守卫边疆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唤起当代读者对人的精神高度的向往。”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旅行途中就先睹为快,60多万字的长篇,他读起来津津有味,几次热泪盈眶。毕淑敏以平稳有力的语言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战士们怀着理想主义守护边疆尽情奉献,这是一部戍边军人壮丽青春的回忆录。
如何让戍边战士的理想情怀、青春憧憬跨越时代和岁月,直抵当代读者的心灵?毕淑敏的回答是以艺术的真实写出人性的深度,写出各种考验下,军人的使命与情感,展露温暖、丰富的人性。她住进了养老公寓,只存书写昆仑往事的决心,军人与神圣使命不变的约定:以青春的生命保家卫国,他们为了使命,不惜牺牲个人的爱情,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毕淑敏说:“我在小说的书写中,重新潜入十六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我的工具是我的体验、我的记忆、我的大脑、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肾……”终于,记忆中的往日故人,在她的抒写中慢慢地鲜活起来,“在雪域高原野外露营时,战士们绝不脱下征衣,不顾死亡威胁,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投入战斗……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
《昆仑约定》不仅是一部高原女兵的成长史,更是一代代戍边军人的集体记忆。施战军赞誉《昆仑约定》是一本提升人生海拔的书,“毕淑敏通过描写年轻战士守卫边疆的故事,将‘人性的高度’‘人心的尺度’‘生命的广度”‘思想的深度’相融,唤起当代读者对人的精神高度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