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陶村兵事》研讨会”在春意盎然的奥森公园举行。来自文学、影视剧创作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作者陈廷佑的战友、亲友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部以冀中平原为背景,展现两代军人英勇事迹的长篇小说。会议由作家出版社副总编颜慧主持。
深厚底蕴,时代回响
研讨会伊始,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高度评价了《陶村兵事》及其“龙脉”三部曲,认为它们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值得关注的作品,作家陈廷佑抱持“国之大者”的文化自信,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兵营,以《龙脉》《桲椤山》和《陶村兵事》,讲述了不同时期的机关故事、平原故事和军营故事,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需求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使三部曲同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故土情深,家国情怀
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认为,小说以其独特的历史视野、深刻的主题、鲜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多元的写作手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写史立传,为冀中人民写心画像。浓厚的故土情、家国情和文化情,令读者在感受历史沧桑的同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和深刻启迪。
真实细腻,人物鲜活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董保存作为作者的战友和同乡,对《陶村兵事》有着更深的感触。他认为,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语言的运用巧妙自然,展现了深州方言的独特魅力。作品所体现的“平原精神”也值得进一步总结和弘扬。
军旅生活,热血传奇
军史专家萨苏从军事视角解读了《陶村兵事》,认为作品对军旅生活的刻画真实细腻,对人物的塑造鲜活生动。作品中所展现的63军精神,以及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都令人感动和振奋。萨苏老师还分享了63军老战士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印证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影视改编,传承精神
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北京)总经理孟庆丰认为,《陶村兵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品所体现的历史纵深感、地域文化特色、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都为影视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可能性。孟总表示,幸福蓝海将与作者共同努力,将这部作品改编成一部史诗级的电视剧。以正视听,传承红色基因。
诗韵墨香,艺苑风华
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说:曾邀请陈廷佑写过一篇《泸州老窖赋》,对其精妙的文字、严谨的格律、丰富的意象十分赞赏。通过此事结缘后,陈廷佑也多次参加书画频道组织的中秋雅集、上巳雅集等书画活动。他不仅擅长诗词创作,其书法也为人称道。如今,他的巨著《陶村兵事》出版,更是他在文学领域深耕细作的成果见证,期待他能继续在诗词歌赋与书法创作的道路上,为我们带来更多震撼心灵的佳作。
文化传承,精神指引
衡水文化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魏明明认为,《陶村兵事》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材。作品对深州抗日故事和冀中儿女英勇事迹的描写,为我们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作品所体现的“平原精神”,也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提供了值得遵循和坚守的信念指南。
文化龙脉,延续创新
央视大型晚会总导演童心宣读了中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胡振民贺信。信中说:陈廷佑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多元的艺术修养,他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厚度和艺术风采。他不仅将诗词和书法融入小说叙事,而且尝试用文学的方式,探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时代命题,充分展现出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综观其“龙脉”三部曲,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系统工程。他笔下的龙脉,就是中华民族的文脉即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三部曲始终贯穿的核心和主题,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即所谓“文化龙脉”的延续与创新。这种艺术创新,不仅丰富了当代小说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铁军犹在,精神不死
作者战友、原总参老干部局局长助理李长泰说:原63军多位老首长和退役官兵,都十分关注陈廷佑这部作品,因为这是第一部描写63军历史的长篇小说。他还列举多位抗美援朝老将军的亲口讲述,高度还原了涟川铁原阻击战之惨烈,全军将士之英勇。虽然军番号撤销了,但军以下部队都分别以不同形式保留下来,继续发扬“铁军”传统,为国防建设做贡献。他感谢与会专家对“铁军”的关注和表扬,并期待大家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感言,展望未来
在研讨会的最后,作者陈廷佑先生表达了对各位嘉宾的感谢,并表示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先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宽平远志、正平守节、坦平无私、持平不争”的平原精神,将继续努力创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村兵事》研讨会圆满落幕,但关于这部作品和其所蕴含的精神的探讨却仍在继续。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激励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