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自家超市开书苑 村里人信得过

时间:2025-04-20 19:51:08 编辑:sjh
分享至

她在自家超市开书苑 村里人信得过(图1)

李翠利在“微光书苑”开展文化活动 受访者供图

“我有两句话……”一听到这儿,李翠利就格外留心,尤其当很多人对同一件事想说两句时。村里人愿意来聊聊天、说说烦恼,她都放在心上,心里盘算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从普通村民到全国人大代表、李石村妇联主席,5年间,李翠利多了不少头衔,唯一不变的是微光书苑创始人这个身份。17年来,李翠利在自家超市辟出的这方小天地,是村里人最信赖的阅读空间。很多村民愿意在这里敞开心扉、道出所愿,除了熟人圈带来的安全感,还因为李翠利对大家是真关心。

这几年,受到网购冲击和客群改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实体超市的生意不好做,但还过得去,微光书苑的运转相对顺畅。李翠利敏锐捕捉到留守妇女和老人的需求,渐渐将服务方向转到家庭阅读和文化养老。

“很多村民搬去城镇,白天回村干活,晚上返城居住。村子渐渐从生活居所变为工作场地。”李翠利觉得,村里常住人口数量确实变少了一些,但还有很多人一直在。这些人的需求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李翠利曾做过调研,了解到许多地区实行“群众点单”,有的地区培养“文化特派员”下乡,还有的地区综合群众意愿和大数据制定需求清单。但实践结果一再证明,将这些方法原样复制到村里,不一定见效。

比如,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下,一键发放电子问卷原本是便利之举。然而,大量农村老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也不擅长表达需求;习惯用手机的年轻人也对填写问卷有诸多犹豫。

“俺也说不好”“我下回再参加吧”,即便面对面询问需求,很多村民的反馈也不算积极。

怎样才能让妇女和老人说出心里话,收集到文化需求呢?经过长时间观察和实践,李翠利先将村民对文化需求调研的态度分成三类:积极表达、观望与等待、拒绝与漠视。

对于积极表达需求的村民,李翠利会第一时间邀请他们来微光书苑参与文化活动,并分享自己的感受。“这些村民的好评会带动持观望态度的村民,进而逐步影响拒绝表达需求或不愿参与文化活动的村民。”经过努力,情况有些好转,李翠利便将大家的感受整理出来,从中寻找共同点。

“在村里做文化服务,切口要小,要便于参与。”为了增加村民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度,李翠利专门研究沟通方法。她发现,如果直接请村民来做文化志愿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但若改为请他们来自己办的活动上“帮帮忙”“提提建议”,大多数村民都乐意为之。

本质上,大家通过表达意愿的方式参与了公共文化服务。李翠利觉得,有时,情感联结比正式征询更有用,“大家说说话,彼此了解心意,关系融洽了,沟通轻松了,文化生活也就有滋味了。”

近期,微光书苑有三件大事:开设亲子教育座谈会、组织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组建老年鼓队。李翠利告诉记者,站在村民的角度,会明白乡村文化需求绝不是“想要这类书”“想看那部戏”“想参加这样的培训”那样简单。每一项需求背后可能都连着实实在在的人生境遇。它与乡村教育、老年社交、代际沟通相关,也与探寻、希望和憧憬有关。

借着接受采访之机,李翠利也表达了自己作为村民的朴素需求: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希望更多“文化热心人”能得到支持,踏踏实实扎根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