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北双宝:故宫于我 半生守护 一生为家
2025.11.04
1982年,17岁的北双宝刚进故宫工作,每天清晨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故宫开门。“那时开门就靠一个人,左脚蹬在左边半扇门上,双手抓住右边大门上的拉手,使个巧劲一蹬,就拉开一尺多宽。然后双手把大门推开,再把木楔子顶好,最后打开左侧半扇大门。”就这...
“爆款”应是水到渠成,而非投机以求
2025.11.03
作者:意 娜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数据、流量和热搜深刻影响的时代。在文艺领域,“爆款”似乎已经从一种结果性的荣誉,演变为一种前置性的目标。打造爆款的呼声,前所未有地影响着创作的生态与走向。然而,当我们冷静回望一些由资本与算法合力营造的流量狂欢...
张强:永远的塔拉
2025.11.03
央北,原名张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那一世,我遇见了你》《杨绛传》《愿长夜可被慰藉》等作品。现供职于青海油田。草原上的秋天要来得早一些,当风把草尖吹黄的时候秋天就来了。从花土沟镇向东南方向走大约50公里就到了乌南油田,乌南油田再往远处...
土地的青春
2025.11.03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口井,但这并不影响我出生在井沿村。听长辈说,那几年正闹饥荒,我的父亲是区农科所的所长,受命培育高产稻种,快速让群众填饱肚子。农科所的用地,就是井沿村的土地。十几年后,父亲经过几次调动,回到姚李公社当主任(乡长),又在井沿村搞...
王蒙:文学三题
2025.11.03
写作的命运和选择今天我想说的话题,是“写作的命运和选择”。我想尽量从自己的经历、处事说起,同时掺杂些对古今中外的写作人的观察。我是1953年11月开始我的写作生涯的,当时刚19岁,写的是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最初刊发在报纸上,真正出版得到1...
有一种人的状态是,在哪里都没有家的感觉
2025.11.03
全职写作之前,马华作家林雪虹在北京当老师,有一次老板送了她2000块钱的宜家购物券,她买了6个盘子和6个碗。直到两三年后,林雪虹才意识到家里明明只有她和丈夫两人,完全没必要买这么多餐具。这个习惯性的举动,要追溯至她的童年往事。她是五个兄弟姐...
《银景》:间谍小说大师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谜
2025.10.27
2020年12月13日,间谍小说作家约翰·勒卡雷在英国因肺炎去世——一代文学大师兼“时代记录者”陨落。BBC的讣告写道:“勒卡雷剥去了007系列中的魅力和浪漫,取而代之的是职业间谍真实的黑暗和肮脏的生活。”勒卡雷去世后,人们在他的抽屉里发现...
隔膜的纤维——《红楼梦》中的屏风
2025.10.23
“岁久丹青色半销”:“屏风”的介绍“屏风”一物,历史源远,三千年前作为天子专用器具,设于周天子座后,象征权力,名为“邸”或“斧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逐渐流入贵族阶层使用。在此过程中,也同步发展出中国古代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绘画形式——画屏。记...
与之:乡间的鲁迅
2025.10.23
三汇中学一年的生活,给了我“大城市”所无法给予的许多东西,广阔的田野,金灿灿的油菜花,足以令人怀旧的“小山城”的颓败的景物,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古镇街道,这都不是今天真假混杂的“现代古董”所能拥有的魅力,当然,还有那批天真烂漫、求知欲旺盛的...